4月7日,媒体获悉,为保障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,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措施,向全国空管系统部署加强低空空管工作。这一重大政策动向,标志着我国低空管理改革进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全国实名登记注册无人驾驶航空器目前超220万架,通用航空器超3200架;2024年,空管系统共保障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3.4亿余架次、2600万余小时,保障通用航空飞行120万余小时,运行态势处于历史高位,后续还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。
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措施,重点围绕5个方向:
1.健全低空管理体系
2.优化空域资源配置
3.提升运行服务质效
4.夯实基础支撑能力
5.强化依法管空用空
目前中央空管办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动相关体系的建设:
1.构建一体化的低空空管体系
厘清建设管理、服务保障、安全监管等职责分工,解决“多头管理”问题,同时也避免推诿扯皮。例如,无人机监管将实现从生产、注册到飞行的全链条责任明确。
简化审批流程,推行“一站式”空域申请平台,缩短通航飞行审批时间。
2.建立灵活高效的空域管理模式
有效释放空域资源,使空域供给与需求达到高水平动态平衡分类:
划设空域:明确开放空域、管制空域和混合空域,提高低空使用效率。
动态空域共享: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运行。
建立需求响应机制:例如重大活动临时空域开放等。
3.完善低空空管基础设施
实现服务保障网络广域覆盖、全时保障,即加快布局起降点、充电桩、通信基站等设施;推动低空智联网、数据安全、北斗+5G的融合监控等“软基建”的建设。
4.健全低空安全监管制度
通过监管手段科技化,提升安全保障水平:
1)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
实时监控平台:通过雷达、5G网络追踪低空飞行器(如中国民航局UOM系统)。
电子围栏:限制无人机进入敏感区域(如机场禁飞区)。
2)强化反制能力
无人机反制技术:部署无线电干扰、激光拦截系统(如重要场所的“低空防御网”)。
协同空管:实现军航、民航、通航数据共享,避免空域冲突。
通过以上手段,可以实现:无人机“黑飞”实时拦截、低空冲突智能预警、违规行为溯源追责。
5.完善法规标准体系
构建形成适应传统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新场景的规则规制体系,使广大低空用户能够依法便捷开展多样化低空飞行活动。
制定适航认证规则:针对无人机、eVTOL等新型航空器建立适航标准。
明确责任与保险机制:规范事故责任划分,推动低空飞行第三方责任险普及。
此次中央空管委的专项部署,标志着我国低空管理的战略转变。随着改革措施的落地,一个更安全、更高效、更开放的低空生态体系正在形成,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“空中动能”。